中国(海南)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论坛为自贸港建设支招——
海南如何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12月9日,作为首届中国(海南)人才交流大会活动的一部分,中国(海南)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论坛在海口举办。论坛上,吴江、周文霞、杨志明3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探讨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们认为,以数字化为引擎,是打造海南人才聚集新高地的“最优解”。
政府与市场互动,构建数字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
“数字时代是人才竞争与共享的博弈时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指出,“人才已进入全球竞争和网络共享并存时代,人才的获取、使用和占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时代的智力流动是创新人才价值体现和保值升值的主要方式。”
纵览全球人才竞争新特征新态势,他认为,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和价值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与市场双重驱动在人才竞争与共享的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江表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人才发展共同体,发挥我国在诸多领域国际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打造数字时代全球高端人才成长地、全球战略资源配置地、世界先进文化交汇地。
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要提高站位,以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和吸引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培育国际化的高品质开放人才生态为特色,着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螺旋式创新的共同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吴江建议,海南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引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提升海南人才黏性,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海南要提升人才黏性,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开宗明义。
为什么要提升人才黏性而非人才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更多反映的是城市之间不同要素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力,是从城市需求看待人才。而人才黏性,则更多体现政府的人才关怀、人才服务,是从人才需求看待人才,注重人才体验,强调服务功能。”她解释道,从人才竞争力到人才黏性理念转变的背后,是政府职能向服务转型。
关于城市人才黏性指标体系,她列举了六大维度:经济基础、创新潜能、文化开放、生态健康、社会福利、公共生活。
海南提升人才黏性,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依据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2)》,周文霞以海口为例进行分析:在优势上,海口的生态健康排在全国前列,文化开放、社会福利和公共生活位居全国中游;不足在于经济基础、创新潜能与领先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她认为,海口在提升经济活跃度和经济效率方面,要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注重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高增长企业,为提升人才黏性注入创新动能;同时,吸引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等选择海口、安居海口,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关于如何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她认为,要从生态健康、社会福利、公共生活、文化开放等方面扬长,推动自然适宜性上升到经济文化适宜性,让优势更优;从经济基础、创新潜能方面补短,要以产业为根本,形成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从而蓄积后发优势。
多措并举,加快数智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
数字转型,“数”起“云”涌。
“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数智赋能人力资源创新的支撑。”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指出,要推动“数智人资”与数字经济相匹配,降低人力资源服务门槛和成本,支持实体经济高效发展。
他从两方面加以解析:一方面,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主赛道,数字赋能实体经济的重心转向产业互联网。另一方面,数字化带来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变革,数智人力资源重构服务模式创新,精准对接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步伐越走越近。因此,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尤为迫切。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如何探索数智赋能人力资源政策措施的创新路径?
杨志明建议,推动就业优先与高技能人才政策融合发展;发挥大企业开发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超大型企业要建设“技工航母”;建立以赛促学新机制;贯通职业技术院校“双证制度”的透明化和获得感,避免“玻璃门”耽误人才;打造高技能“人才雁阵”,引领新八级工匠队伍;鼓励先进制造业大企业设立新型学徒制;构建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提升高技能人才收入和社会认可度;大规模多层次开展新职业开发和新技能培训;建立全国性、数字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平台;在技术技能人才集中的城市打造“数实融合”的“匠都”。
“拥抱数据,创新无限;拥抱海南,发展无限;拥抱数智人才,未来无限。”展望海南自贸港建设前景,杨志明信心满满。(记者 易宗平)
转载链接:http://news.hndaily.cn/html/2023-12/10/content_58467_16842945.htm
上一篇:“海南发展比我预期中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