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余下的都是硬骨头。”这是记者连日来在梅县区基层采访时常听到的一句话。
啃下硬骨头,要有新办法。今年以来,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梅县区加压奋进、竞标争先,奋力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针对“百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中的难点,7月17日梅县区委主要领导到雁洋镇调研时提出,要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到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干部在一线积累经验,在一线深化能力,在一线增长才干,让“一线工作法”成为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一线工作法”如何在梅县区全面铺开?它又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党员干部又是如何通过“一线工作法”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记者连日来在梅县区进行走访寻找答案。
问题发现在一线 蹚出“百千万工程”新路径
“一线工作法”源于梅县区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举全区之力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经验提炼。这种干部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工作方法,解决了梅县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的许多“老大难”问题。
沿着雁洋镇塘心村村道漫步,舒适和惬意涌上心头。两旁的民居换了新装,灰瓦白墙的设计典雅大方;民居门前的空地充分利用了起来,种满了黄皮、柠檬、芒果等果树;宽敞的地方则建起了小公园、小广场……
近两年来,梅县区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集中资源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沿线和美乡村建设,塘心村的华丽变身因此拉开了序幕。
然而,塘心村的干部发现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并非易事。
建设和美乡村分为“拆”和“建”两个部分。“拆”就是将危旧废弃房屋、露天厕所、乱搭乱建房屋清除掉,为新建筑腾出空间;“建”则是建设房屋的外立面、小公园、小菜园等。“一开始,我们跟大家说建设好了村子大家都受益。村民嘴上都说支持,但具体行动时,一些村民便开始沉默了。”塘心村党总支书记陈忠彩说。
危旧废弃房屋难“拆”。“一些村民不想拆,觉着房屋再旧、再破还是能装东西,还能发挥存储作用。一些村民则认为,房屋拆掉了,当时建的钱就白花了,这是亏本生意。”陈忠彩说。
新的外立面也难建。“房子的外表简陋了点,但内部还是很温馨的。”村民陈大叔告诉记者,他家房子建设之初,由于资金紧张,没有给房屋外表好好装修。住了多年之后也习惯了,他觉得没必要把钱花在外表装饰上。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翁”,解决和美乡村建设难题,还需了解村民的顾虑,转变村民们的观念。于是,陈忠彩便与8名镇村干部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地摸清村民的诉求,同时为他们讲解相关政策,避免造成误解。
“我和你算一笔账,一平方米的猪舍你留着自己拆,要花这个数。但是我们帮你拆,地还是你自己的,如果之后还需要用,还是可以正常建设。”
“如果把这些旧的房屋拆掉,设计成小花园、小果园,又美观又有收获,自己看着还舒服,你看看是不是很值得?”
“房屋外立面建设不需要你们出全部的钱,政府有补贴。你现在不装,错过时间了你再想装,就没有补贴了,那就白出很多钱了。”
……
镇村干部耐心劝说,党员、村民理事会成员也率先拆除自家危房旧房。群众逐渐看到了成效,便纷纷自愿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一时间塘心村掀起了改造热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塘心村共拆除老旧危房32座2584平方米,消除裸露红砖房21座4166平方米,微改造农房145座。
塘心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遇到的难题,在梅县区并非个例。
“百千万工程”涵盖多个方面内容,在着力做“美”乡村这一块,由于村庄的客观条件不尽相同,涉及人群也不一样,因此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不及时到一线了解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发酵,成为日后工作推进的绊脚石。推进乡村振兴,先得从发现问题开始。
“干部将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这一思路为梅县区推进“百千万工程”打开了一扇窗。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在调研时提出,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正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问题。
如今,“一线工作法”已在梅县区19个乡镇(高管会、办事处)全面铺开,在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方法研究在一线 形成服务企业发展大合力
“一线工作法”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问题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法,点对点实时解决问题,避免“经验主义”。
“热点层出不穷,市场时时在变,企业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提醒我们要勤到一线走访,了解企业,多从企业角度想问题、找方法。”梅县区园区管委会招商与经济发展部部长邓威说。
一线走访发现问题,“一个问题一张清单”,及时协调对应部门拿出具体解决措施,“事不完,人不走”。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又能让干部积累更多经验、进一步锤炼处理问题的能力。
今年以来,梅县区积极推动“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重点企业一线,大力推行“一起益企”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快速响应企业诉求,帮助企业精准解决问题,“政企同心聚合力,全力以赴拼经济”的良好氛围在梅县区变得浓厚。
走进梅州市润龙汽车配件加工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润龙汽配”),只见多台推土机正在作业。看着刚刚建好的厂房,梅州市润龙汽车配件加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乾铎喜上眉梢,“今年8月公司的生产线就能进到标准化厂房中,开始试产了。”
据了解,广东昊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半挂车生产企业,是梅州首家获得工信部公告的道路机车生产企业,拥有自己的“梅昊龙”品牌,于2021年在梅县区成立梅州市润龙汽车配件加工制造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半挂车生产基地。项目分两期建设,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半挂车1800台以上,产值约1.5亿元。
“多亏了政府各部门的主动沟通,让项目能够加快进度进入试产环节。”徐乾铎告诉记者,为了在原来汽车零配件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产品链的延伸,他们向梅县区发改局、梅县区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在零配件生产的基础上新增半挂车生产线,“如果按照常规流程走,我们需要到各个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并等待审核,需要花费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如此一来便会影响项目试产的时间,产品的生产也就将随之延后。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徐乾铎向前来企业走访的梅县区园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道出了这一情况。“了解情况后的第二天,我们便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了专题协调会,将润龙汽配遇到的问题直接摆在桌面上,各部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邓威说。
生产线增加,交给梅县区科工商务局;用水问题,交给梅县区水务局;用电问题,交给南方电网梅县区供电局……一根针串起千根线,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一个半月后增加生产线的许可证便办理了下来。
“‘一线工作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能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制,让问题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徐乾铎说。
难题解决在一线 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大暑时节,抢抓农时、抢收抢种是近期梅县区受灾乡镇的重要工作。
在松源镇新南村的稻田里,松源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卢斌贤正和其他干部一同忙活着。他不时划拉着手机屏幕,指挥挖掘机作业。“大部分农田都已经清淤完毕,并且已经种上了水稻,仅剩小部分清淤难度较大的农田还未清理。”卢斌贤告诉记者。
受“6.16”特大暴雨影响,松源镇多数农田被淹受损。据统计,受灾农田面积达1024亩。
洪水退去后,松源镇第一时间组织镇村干部到受灾一线去,对灾毁农田设施进行全面摸排。按照受损轻重分块施策,调集现代化机械设备,积极推进灾毁农田修复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
“我们这里属于松源河上游地段,损毁重度的水田约300亩,如今基本都种上了水稻了。”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晋军告诉笔者,洪水退去后不久,乡镇干部带着大型机械迅速抵达农田现场,将淤泥、石块、水冲来的垃圾等全部清理掉。
在区、镇干部的协调下,省、市农业专家也先后来到了现场,对灾后农田和圳道清理、农田消杀及翻耕、淤塞圳道修复、水稻秧苗备耕等工作开展现场指导。
干部一线解决问题,农户信心倍增。“原本种了30亩烟叶全部被水浸掉了,干部帮忙清理,专家给予种植指导,大家又都把秧苗种下去,就等着收获了。”松源镇彩山村村民郑月莲说。
干部下沉到一线,就是为了解决发生在企业、乡村、群众中的问题。如今,随着“一线工作法”的铺开,越来越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个“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的典型亮点正在涌现,一个个龙头企业正在加速生产,成为梅县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走进广东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庆达科技”)的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旁的机械臂不断地上下移动,对一件件产品进行精雕细琢;工人戴着口罩与手套,操作屏幕,查看机器的生产情况。
“企业发展最缺的就是人才。”庆达科技副总经理廖俊说,此前庆达科技曾遇到用工难题,了解到企业的难处后,梅县区委组织部、梅县区园区办、梅县区民政局和人社局等部门积极协调,为企业与高校搭建桥梁,解决用人难题。
此外,梅县区主动作为,为企业用人提供新平台。去年12月26日,荔湾区与梅县区产业共建的两个“反向飞地”——荔湾(梅县)1906科技园经贸基地和荔湾(梅县)创金中心科创基地在广州荔湾区1906科技园和创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反向飞地”的设立,也为庆达科技拓展人才招收新模式提供了空间。
“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给予了我们更多信心。”廖俊表示,庆达科技将积极主动融湾入海,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梅县区发展实体经济贡献力量。
上一篇:江门开平:为基层减负 让服务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