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当前,减负只有真正减到基层的焦点痛点上,才能让减负减到“实处”、减出“实效”,真正做到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给指尖“卸包袱”,从形式走向实干。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基层干部每天的工作除了与群众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被淹没在“文山会海”、“迎检送检”和“签到打卡”中,面对群众的呼声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层减负首先就是要给干部“卸包袱”,从解散重复多余的微信群、清除精心准备的台账资料、取消蜻蜓点水式的签到打卡开始,解放基层干部“双手”。通过引导基层干部用好“调查研究”的“看家法宝”,不断将眼睛向下看、双手向下干、脚步向下走来推动基层事业向前发展。
给效率“开良方”,从繁琐走向简洁。基层干部一方面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一方面被一些重复的工作消耗精力,就好像每天都被排的满满当当,但实际做的都是些“无用功”。基层减负要学会听听“当事人”的声音,聚焦基层办事难点、堵点、痛点靶向整治,对一些反反复复的工作、弯弯绕绕的文件、层层加码的制度动真碰硬,在做到应减尽减的同时,对台账资料、信息资源、业务办理等进行数字赋能,全力打通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壁垒,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实现用“脑力”解放“人力”。
给干事“添动力”,从推诿走向担责。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但不意味着基层就是处理事务的“万金油”。当前基层面临着条块分割多头施压的状况,导致基层治理效能大打折扣。基层减负当厘清基层和上级部门权力范围、划定责任清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不断激发干部愿作为、善作为、有作为的内生动力,用群众的“真情流露”代替“千分考核”。还要重视基层、关爱基层,推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等下沉基层,通过加强基层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建设为基层干事创业“添动力”。
通讯员:王馨
上一篇:以“落实”破除“形式”
下一篇:在干部成长路上设定廉洁“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