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重庆两江新区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大厅热闹非凡。一辆辆造型独特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齐排列,原力超集电驱、零起火锂离子动力电池包、高算力中央计算平台等科技成果静静地躺在展台上,迎接着无数聚光灯……
从2023年底至今,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金钟罩”品牌动力电池、新蓝鲸动力系统等一系列新成果、新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迭代使这家车企收获了全球目光。
一项项关键技术指标披露,引来业界瞩目。人们拍手称赞的同时,不禁发问:长安汽车的科技创新之路,还可以走多远?这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能否成为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新动力?
造梦“新蓝鲸”
——打造全域全场景动力解决方案,解决多方面痛点
5月29日,重庆长安汽车新动力工厂内,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设备运转声,一台台新蓝鲸发动机、新蓝鲸电驱有序下线。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成长期,这一时期,行业发展增速快,各大汽车厂商绞尽脑汁寻求技术创新与市场突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仅仅就新能源动力技术路线而言,就有纯电式、插混式、增程式等。技术路线多样化,往往意味着供应链综合配套的难度加大,企业经常要为“爬错科技树”浪费研发成本。
2019年,长安汽车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到“捅破天”的想法:通过打造全域全场景动力解决方案,同时解决用户在充电、油耗、续航里程和功能等方面的所有痛点。
“追求技术上的最优解,从而实现全供应链的配套融合。”长安汽车新动力开发部总经理、新蓝鲸动力项目总监邓伟一语总结出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新蓝鲸动力平台并不是简单的燃油发动机、混动技术或控制技术,而是覆盖了发动机平台、电驱/增程平台、高阶智慧控制系统的,具备模块化理念的平台化产品。”
这样的尝试并无先例,凭空造物是不现实的。长安汽车要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更高的成就。所谓“巨人的肩膀”,就是长安汽车30多年的研发技术沉淀和完善的研发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长安汽车第一代发动机的国产化开发开始,这家企业就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长安汽车在2019年上市的第三代动力产品蓝鲸发动机就是创新的成果之一。
“‘蓝鲸动力’就像是基石。长安汽车30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创新突破让这块基石越来越稳固。”邓伟说。最终,研发团队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再砌高楼”,将新技术命名为“新蓝鲸动力”。
2021年10月,长安汽车正式启动研发计划,由长安汽车新动力开发部和英国研发中心联手共同充当“创意大脑”,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参与发动机制造可行性研究,多方携手,共同参与方案设计。
重庆和伦敦,时差8小时。研发期间,中英互派研发人员,团队成员时常通过网络会议进行跨越半个地球的沟通和协作。“可以说是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研发。”邓伟说。
“点火能量必须拉到150兆焦耳!”“如果火花塞烧熔了怎么办?”“所以材料和结构也要优化。”……像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猜想、质疑、争论、创新、改进……巨大压力下迸发出的灵感火花往往更显耀眼。
总布置方案、系统性方案、零部件级详细方案……每一天,方案都在细化、更新;每一个月,方案的方向都在逐级收敛。6个月后,10多套燃烧系统方案形成。通过实物装配和燃烧开发,选定最优方案,并据此构建出双循环燃烧系统模型。又过了6个月,详细设计第二阶段方案成型。
“长安还有一项‘传家宝’,就是技术研发创新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兼顾量产制造的全过程,它们并没有先后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邓伟介绍,“这套方案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工艺与制造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消除了设计与制造‘脱钩’的可能性。”
除了硬件与工艺的挑战,还有软硬件兼顾的挑战。
“以前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发动机只能为电池供电而不提供动力,适用于城市和短途驾驶,而插混车型的发动机既可发电又可以直接驱动车辆,适用于有充电条件且需要长途驾驶的场景,二者使用的场景各不相同。”长安汽车新蓝鲸增程平台设计总师李仙介绍,“新蓝鲸动力结合了这两种动力方案,使其在同一辆车上实现协同运作,用户可以根据使用场景随心切换。”
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4%,纯电驱动电机最高效率达到98.1%,1升油发电3.63千瓦时……新蓝鲸动力的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全球先进水平。这也意味着,搭载该发动机的车型,其发动机燃烧效率更高、能耗更低,保养和维护也更加省心。
修炼“金钟罩”
——“超纲”完成安全性试验,筑牢电池安全“压舱石”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经历了“一路狂奔”之后,各大车企在电池续航能力上的竞争异常激烈、难分伯仲。于是,电池安全成为新的角力场。
2023年11月17日,长安汽车发布了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说起这项技术的来历,长安汽车旗下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电池安全开发高级经理张友群如数家珍。
“自新能源汽车面世以来,关于电池性能、续航能力和安全问题的争议就从未停息。而在众多指标之中,电池安全就像是一块‘压舱石’。”张友群介绍,其实早在2019年,长安汽车就推出了名为“iBC数字电池管家”的电池技术,通过数字预控管理和数字温控管理等多项核心技术,全方位保障电池安全。
而今,全新自研电池品牌以经典武侠招式“金钟罩”命名,更加彰显了长安汽车对电池安全这块“压舱石”的重视。
开展电池安全试验,是张友群和同事们一年中投入最多、耗时最长的工作。仅2023年一年,张友群就亲自带队完成了150多次试验。如同练武者经历重重考验才能独步武林,为确保“金钟罩”电池无惧火炼、百水不浸,试验团队对其安全性能进行了极为严苛的试验。
2020年5月12日,首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发布,涵盖了6大项单体电池和15项电池包或系统共21项安全性试验。
其中一项热稳定性试验,用于电池热扩散乘员保护分析和验证,采用直径5毫米的钢针或极限加热的方式对试验对象的1颗电芯进行穿刺或滥用,触发电池热失控,以此模拟汽车电池短路的意外状况,并观察电池是否冒烟、起火、爆炸,在电池保持热事件故障信号后5分钟内未发生起火或爆炸即为通过测试。
“我们不仅通过了测试,并且‘超纲’完成了。”张友群解释,电池发生热失控后,高温有毒烟气会不规律地喷射释放,可能对人体和车辆零件造成极大伤害,“而我们通过在电池包内设计流道、在电池包外加装导流罩等方式控制烟气释放方向,将其对人车的影响降至最低。”
除此之外,试验团队还会在试验结束后拆解电池,分析其内部受损情况,进一步理解电池在不同使用条件和驾驶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机制。重庆的夏日炎热,试验人员顶着烈日、身穿防护服、戴上防毒面罩,手持工具拆开电池,接触有毒电解液和颗粒物是家常便饭。
“几乎每一种型号电池内不同位置电芯热失控的情况我们都试验过,其安全性能都是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我们的电池并不满足于‘考满分’。”张友群介绍,“金钟罩”电池通过云端大数据实时计算,能够为车载电池管理系统提供辅助运算技术,全方位守护电池安全,实现毫秒级安全风险感知。
开发“新动力”
——以创新践初心,以初心守“长安”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长安汽车的“心”始终坚定。
何为“长安心”?从李仙无意间讲起的一个细节足以见微知著。
“汽车发动机上有一组零件叫火花塞,每个火花塞上都有一个金属电极,其朝向通常是不固定的,朝向不同其实也不会对汽车有特别大的影响。”李仙说,“市面上几乎所有汽车的火花塞电极朝向都是随机的,国家也没有对此作出要求,但我们经过试验发现,当4个火花塞的电极朝向都统一指向特定位置时,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更好,对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气也有一定优化。从此以后,这一设计细节就成了我们自己的设计和制造标准,并沿用至今。”
多年“苦练内功”为长安汽车破局新能源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无论是“新蓝鲸”还是“金钟罩”,都照见了长安汽车在竞逐新能源赛道所展现出的雄心壮志和在研发制造领域的卓越实力。
“长安汽车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持续稳定的技术革新,不断实现产品迭代升级。”邓伟分析,“这个行业革新非常快,但我们在投放新技术上秉持着相对稳健的态度,会在深入分析市场局势后,逐步释放新技术产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横向找差距,纵向看发展。近年来,长安汽车加速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升级,努力在新旧动能转化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
以开拓之心谋求变革之路。这一点上,邓伟深有感触:“1998年7月,我刚到长安汽车工作时,所在的部门叫发动机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动力研究院,2022年改为新动力研究院,这意味着长安汽车在动力系统领域的实力正在不断壮大。就在最近,我们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叫‘新动力开发部’,进一步整合了公司的动力研发资源。”
从“发动机”到“新动力”,折射出汽车动力由内燃机向电机更新换代的清晰脉络,更体现出长安汽车面对汽车行业变革浪潮的前瞻布局和开放态度。
谋求发展,既要勤修内功,又要巧借外力。重庆给了长安汽车在变革之路上前行的底气。
邓伟举了一个例子。此前,长安汽车长期依赖从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进口发动机缸体、缸盖模具,每个模具的采购成本均超过400万元。而最近10年来,随着重庆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同样是这款模具,我们发现重庆高新区一家企业也能生产,且质量完全与进口模具一样,不仅采购成本低了一半,还省去了我们出国考察和开发过程中的沟通成本。”邓伟说,像这样“从依赖进口到自产自销”的现象正在重塑整个汽车行业的业态。
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总销量、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长安汽车销量超133万辆,同比增长9.74%;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近30万辆,同比增长69.87%。
长安汽车的“昂首阔步”正是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而一颗“长安心”,也为重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一篇:重庆:三个村庄的蝶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