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满意度测评被广泛用于地区平安创建、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领域,成为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满意度测评是通过问卷方式,以测评分值来量化服务事项,获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这原本是一项调查了解民情、收集民意的务实举措,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难以调查出真实反馈,往往为完成任务而测评,更有甚者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求被测评人对照答案填写测评内容的“假满意”怪象。这种做法无疑陷入了形式主义怪圈,无形中增加基层工作负担,既干扰了上级决策科学性,又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与形象,更疏远了干群关系。
为何测评难测出“真反馈”而得到“假满意”?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测评量表老套。有的测评量表未能结合具体工作设置测评项,而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缺乏严密逻辑性、专业性;有的沿用往年而不加以优化调整,出现“年年岁岁表相似”;有的问题设置充满套路化、模板化痕迹,让被测评人心生厌倦。二是政绩观念偏差。不少地方将群众满意度测评纳入考核事项,测评结果与考核成绩挂钩,导致部分人对满意度测评趋向功利化,萌发“测不出好成绩就没有好政绩”错误观念,于是想方设法也要测一个好分数,便上演标准答案式测评“闹剧”,手把手教填写,从而出现“被满意”“假满意”。三是工作能力弱化。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本领能力欠缺、作风虚浮,不把功夫下在平时,不注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而热衷于考核测评“搞突击”“想法子”。另一方面,对测评内容大而化之,对测评指标设置缺乏深入思考、系统谋划、精心设计,把测评作为工作闭环的“金钟罩”,并不关心群众是否真满意。
只有打破“假满意”冰山,才能让“真问题”浮出水面,走出幻象并认清现实,从而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让“假满意”变“真满意”。对此,笔者认为,一要破立并举树观念。通过主题教育、警示教育、“三会一课”等方式,用好典型案例、反面教材,破除“假满意”形式主义。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握显绩与潜绩,长期与短期的辩证关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要赋能增效促实干。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干部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优化满意度测评指标设置、测评过程等,保证测评结果真实可靠。三要多维监督优考核。注重全方位多维度考核,避免以“满意度测评”代替“满意度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方式、流程,注重过程考核,不应局限于测评分数,而应扩展到群众投诉举报、网络留言反馈、政务热线反映等方面。
杨申(禄劝县乌蒙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警惕基层减负的“网格”绊脚
下一篇:基层干部当“三力”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