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实现了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共赢局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近日,人民论坛调研组围绕该区在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典型经验开展了调研。
立足本“土”,深挖资源禀赋夯实产业基础
——“艾草香”传递新动能
走进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艾乡工坊”种植基地,一株株艾草长势喜人,迎面扑来阵阵清香。 “今年春天虽然少雨,我们及时进行浇灌,艾草长得并不差。”看着齐腰深的艾草在风中摇曳,种植基地负责人孙伟一脸满足,伸出手来比划着, “你看这一茬刚刚开镰收割完,那一块地又长出新的一茬,亩产1000多斤稳妥妥的,卖3000块钱不成问题。”
孙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9 年返乡后,盘活闲置场地并创办公司,开始与农民合作种艾草。在他看来,自己能够顺利走上发展艾草产业的路,与镇党委和镇政府对该产业的支持密不可分。
草庙村种植艾草历史悠久,但多年来都是以村民自发分散种植为主,在当地村民看来,艾草虽然是中药材,但收益完全是“看天吃饭”。为增强村民发展艾草产业的信心,出台了《烈山区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工作方案(试行)》,从减免租金、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且实施由“一名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名村(社区)‘两委’干部、一名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三个一”包保联坊制度,定期到种植大户、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调研活动。一批像孙伟一样的乡村全面振兴“领头雁”投身于艾草产业,这些带头人碰到的问题及时汇总,组织部门分类梳理,加以解决。
“我们实地查看企业发展状况,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保姆式’ ‘一站式’服务,对一些刚起步、经营有一定困难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奖补资金,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走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径’。”烈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晓莉说。
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当地政府积极对接濉溪农商银行,开发“艾草贷”特色金融产品,为艾草种植、加工企业授信200万元。如今,孙伟有了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着近万亩艾草种植基地,种“艾”的劲头越来越足。艾草储存量、日产初加工量、艾草系列产品销售量不断攀升,利用艾草药用价值打造古饶镇康养基地的规划也在稳步实施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艾草产业价值提升,让农民安心在乡里,让劳动力就地转化,让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孙伟说。
今年以来,古饶镇共收获艾草7500余吨,价值1500余万元,带领村民增收600余万元。针对市场多元化需求,孙伟创立的安徽艾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古饶艾业商标,推动艾草产业由初加工不断向精深加工发展。目前,该公司已发展艾草制品品类 70 余种、代加工产品 50 余种,生产的艾绒、艾条、艾枕、艾露等艾制品畅销省内外。
——“石榴美”串起甜蜜产业链
一棵石榴树,能做出多少产品?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石榴盆景、石榴化妆品……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的榴园村,有自己的答案。
淮北市烈山区种植石榴历史悠久,早在《烈山区志》中就有记载,被誉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中国软籽石榴基地。如今,烈山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石榴产业,从石榴采摘、石榴果汁、石榴酒的生产到石榴盆景、再到石榴文化旅游,多种“吃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2002年,烈山石榴成功注册“塔仙”牌商标,使烈山石榴最早成为全国品牌石榴,随后又成功注册“秋塔山”“淮北石榴”等商标。到2012年,塔山石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农产品品牌形象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后,当地因地制宜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成立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引导成立与石榴有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15家,涉农企业87家。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一颗颗石榴同样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如今,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石榴,以榴园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山坡地带,石榴种植面积达数万亩,2023年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
为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烈山区整合利用石榴林、花卉苗圃等农耕用地200余亩,开发劳动教育、非遗文化、红色教育等研学课程,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农耕文化体验地、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文旅融合注入活力。2023年以来,吸引淮北本地和毗邻徐州、宿州、商丘等地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学生参加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达5万余人次。“千房同蒂,千子如一”,象征“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烈山区的中国软籽石榴基地和相关文旅产业已然成为淮海经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实现石榴产业链条式发展,2022年4月,烈山镇党委牵头,组织所辖14个村(社区)建立“跨村联营”党建联盟,各拿出4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入股联营成为合作主体,成立集体经济公司,以“党建链”串起“共富链”。
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四季榴园景区内闲置资产、自然山水资源、社会投资项目等,让“小景点”成了“大景区”。在今年“五一”期间,仅四季榴园景区就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拉动石榴产品、地锅鸡餐饮等收入达1000余万元,既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景区保值增值的成效,也给了大家大展拳脚的机会。公司的收益分配方式为“415”形式,即40%用于保障公司运转、10%作为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50%用于分红的比例来分配收益,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苹果红”助力产业兴
深秋时节,和村连片的苹果园进入采摘季,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近年来,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依托园艺传统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推进产业发展,先后获评“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诸多荣誉称号,“和村苹果”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我们积极探索‘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模式,通过组织引领、合作运营、党员示范,带动群众致富、集体增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苹果红’助力‘产业兴’的新路子。”和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端坤介绍,在社区党总支引领下,和村成立了淮北兴和水果专业合作社,吸纳6位种植大户和75户居民群众入股,吸纳资金150余万元,土地335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和村社区依托小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023年实现苹果销量800余万斤。同时,苹果园每年还吸引众多周边的学生前来观光研学,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和村社区目前已形成6000亩高标准高质量苹果种植园,年产量可达3000万斤,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李端坤说,和村社区还通过与烟台现代果业科学院、烟台现代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为社区提供人才支撑,指导和村苹果百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以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苹果种植示范园,并新引进种植维纳斯黄金、烟富8号等新品种苹果300多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特”有优势,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烈山区坚持一手抓科研、一手聚人才的战略。一方面,与淮北师范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淮北市首家科技小院,成立“农业产业研究中心”,开设试验田,合作研发具有本地特色、亩产高、质量优的黑花生、紫薯等品种进行试种。另一方面,结合“人才烈山行”专项行动,从各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群中选拔人才,将其纳入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库,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产业发展。
多方协力,打造农业科技平台。加强合作。强化党建引领,助推校地企合作,古饶镇与淮北师范大学积极对接,共建科技小院,依托淮北师范大学的人才、技术资源,引进8名高层次人才团队,通过“产学研”服务,联合推行“合作社+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农户”新模式,解决小院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团队入驻、技术推广、成果应用转化等问题,让从事科技小院发展的师生拥有较好的研究环境和工作条件。打造平台。科技小院内设有育种室、组培室、办公区、生活区4个区域,方便各方面农业专家长期驻村、驻院开展工作。小院内目前主要进行艾草、紫薯和苜蓿的脱毒体系建立、优化种植、品种改良、繁育推广及综合利用;高产优质西瓜、甜瓜、南瓜、黑花生、小麦、玉米等引种驯化、品种培育及繁育推广;用于土壤优化、土肥改善、连作障碍治理的专用有机肥研发等多项研究。
创新模式,探索多元发展路径。质量提升。2024年5月起,科技小院专家团队择优选择在古饶镇土山社区建立黑花生种植基地,首次试验田种植100亩,亩产量可达600多公斤,亩产值约7800元。模式多样。由古饶镇牵头形成“镇党委+企业+科技小院+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联结村集体经济、企业效益和村民利益共同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走上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道路。在古饶镇草庙村“艾乡工坊”规划种植“大白艾”示范田,研发自主产品多达27种。
示范引领,助推新质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不断积蓄乡村全面振兴“助燃剂”,采用讲座、报告、实操等形式推广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在艾草种植政策、果蔬培育等方面开展科普服务,重点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民致富带头人,把更多本地农民培养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专题讲座3期、技术培训4场、实践指导6次。文化研学。谋划打造涵盖古饶镇“一村一工坊”、科技小院、红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精品观摩路线,定期组织学校、社会团体到小院进行研学活动,向青少年讲述科技小院推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目前已开展研学活动3次,参训学员100余名。
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烈山区的主要做法体现三个“新”:一是新品种培育和育种技术创新;二是通过应用水平更高、科技化程度更高的经营方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三是通过人才引育、数据赋能,推动产业规模化和智慧化发展。烈山区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典型经验因地制宜,充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构建适合本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持续性转化落地。
以“文”赋能,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文化动能
烈山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位于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的“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是安徽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淮北市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挂牌淮北市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并入选全省首批红色资源名录建议名单。
古饶镇草庙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赵先强是一位“红色历史文化守护人”,他走访多地,深入调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筹建“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赵先强也是一位“红色讲解员”,他秉持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耕家乡红色热土,宣讲好当地红色故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多年来,为260余家单位开展义务讲解,受益群众4.1万余人次。
深挖红色资源。为积累研究素材,掌握第一手宣讲材料,烈山区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前往北京、江苏、山东、河南、合肥等地,收集记录英雄战斗事迹材料,走访全国老革命战士,共搜集革命文物20余件,收集补充英烈事迹材料300余册,整理讲解资料30余份,努力让革命遗址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讲好红色故事。为了更好地宣传这段红色历史,草庙村“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修缮一新、对外开放。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草庙,只要有游客来参观,每一个故事、每一件展品,赵先强都力求讲得有理有据、有声有色,先后为18所学校、210家单位开展红色宣讲,使广大党员群众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激励实干担当。烈山区深耕红色沃土,利用榴园村“四眼井”开展传承艰苦奋斗、不忘党恩精神宣讲教育,利用红色草庙、军王村后方医院开展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宣讲教育,利用赵集二级扬水站开展传承红旗渠精神宣讲教育。把红色文化资源人、事、物等元素,通过精准阐释、故事分享、事迹讲述等多种形式,烙印到干部群众心中。全区在“四眼井”“红色草庙”“军王村后方医院”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300余场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引导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强化党性锤炼,提振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奋进力量。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沈明达认为,烈山区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抓手,初步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共赢”局面而创造的“烈山经验”,值得充分肯定。该区注重加强党组织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领导作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一手抓创新一手抓聚才,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土”夯实产业基础、发挥“特”有优势引领产业升级、坚持以“文”赋能传承红色基因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这系列做法对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事业、对于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美好乡村篇章具有积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人民论坛调研组)
上一篇:“党群合唱” 乡风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