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关乎民心民愿、事关党性党风。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中,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真切;整治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开门搞整治,群众就是最好的评判员。
与以往的专项行动不同,这次集中整治是在群众身边开展,同群众联系更加直接、更加紧密,群众也看得最真、感受得更实。如果集中整治脱离了群众,关起门来自弹自唱、自说自话,用自我感受代替群众评价,群众肯定不会买账。
让群众当评判员,首先要校正思想认识,克服“怕”的心理。有的单位之所以不敢开门搞整治、全程接受群众评判,就是担心群众意见太尖锐,会戳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下不了台。有的担心群众翻陈年旧账,把矛盾和问题捅出来,应付不了,收不了场。其实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首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并不代表群众就不知道,如果群众看到集中整治雷声大雨点小,不敢碰触深层次问题后,对集中整治便会失去信任,党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削弱。第二,群众对党的感情始终是深厚的。他们只要愿意提意见、敢于说问题,正说明对党爱之深、责之严。因此,只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一一加以解决,这样集中整治才能够走深走实。
让群众当评判员,就必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在集中整治中,有的单位做好了前者,但却往往忽略了后者。当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提了白提”、问题“说了白说”,下次无论如何宣传发动,他们也一定“金口不开”。因此,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后,要在第一时间回复,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落实,就像网络购物一样,让群众能及时看到问题处理到哪一步,哪个人在负责,最终结果如何。只有一切流程高效透明,群众参与集中整治的积极性才高,群众也才能给出最好的评判。
让群众当评判员,就一定要摆正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的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得不够牢,在走基层、作调研、搞座谈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上,“征求”变成“要求”,“听取”变成“指示”。当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位置不对等时,群众就会当面不说背后说,“线下”不说“线上”说,当面说表扬话,背后戳脊梁骨。我们也就失去了倾听群众真话、接受群众真实评判的机会,不仅达不到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反而更让群众对组织失去信任,最终影响集中整治的成效。(作者:李华贤)
上一篇:践行初心使命 筑牢干群“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