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四,初春的暖阳洒遍河南温县中辛村,家家户户大门上张贴的春联依然火红。
在一座干净宽敞的农家小院里,村民赵小鸽正忙着收拾晾晒的红辣椒,丈夫则在一旁打扫卫生。“去年光种辣椒就挣了2万元,跟着杨书记干,就是中!”“听说杨书记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天正在北京接受表彰呢。杨书记当全国先进真是实至名归,多亏他,咱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夫妻俩说的“杨书记”,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焦作市纪委监委第四监督检查室副主任杨延军,三年前被选派到中辛村担任第一书记。中辛村是豫北的一个传统小村庄,史上因受黄河水患,村民不得不屡次搬迁,生活异常艰辛,位于中间地带的部分,因名中辛村。全村人靠种粮为生,加上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底子薄,是省级贫困村。杨延军一直记得,他第一次走进中辛村的情景。
那一天,中辛村内寂静清冷,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街口打牌。杨延军来到村委会,村委会却大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村干部是“流动办公”,谁家有事,就上谁家去。
那一晚,杨延军彻夜未眠,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
为了摸透村情,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总结,而是主动卷起裤脚,到田埂地头帮贫困户干农活、唠家常。很快,村里人就发现,这个新来的书记有些不同,走哪都喜欢与大伙聊聊,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们的心声。
变化悄然发生。“杨书记一个外来的干部对咱们村都这么上心,咱还有啥理由不跟着学、一起干?”在杨延军的带动下,村干部作风里长期欠缺的“钙质”,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生长,干部群众上下齐联动、拧成一股绳。
硬化道路、打饮水井、改建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幸福院……杨延军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硬仗来打。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中辛村基础设施齐全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干群关系融洽了。杨延军又开始琢磨着在土地上玩点新花样,他坚信,只要干得好,田里也能“种”出金子。
杨延军带领村民们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了让村民们尽快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杨延军一方面邀请农林专家进村上课,另一方面带着村民外出学习充电。
2019年,合作社首次引进了麦椒轮作项目,优先聘用本村贫困户,利用麦田垄地种植辣椒,每人每天近100元的工资。田里果然“种”出了金子。当年合作社每户收益2万元,村集体增收6万元。自此,尝到了甜头的中辛村一发不可收拾,优质大蒜、食用菌等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生根。
产业带动,脱贫提速。不光赵小鸽一家,整个中辛村都发生了改变,村里的老少爷们谁见谁夸:“杨书记在俺村是真下力、真操心。”
杨延军不仅下大气力抓产业扶贫,还注重培育致富“头雁”,依托能人带动产业之变,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王立安,是中辛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的致富能人。可就在几年前,他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父母年迈多病、儿女年幼,家里的全部花销都要靠他与妻子种地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杨延军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王立安学会了驾驶农耕拖拉机,在村里承接农耕服务。随着收入的增加,他陆续购置了两台大型拖拉机以及配套农业机械,并联合村里其他贫困户,组建了农耕服务队,业务领域也拓展到了十里八乡,蹚出了自己的致富新路。
去年,王立安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当家人”的华丽转变。今年,村里换届,他又被大伙选为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一肩挑”。
“杨书记带着我们脱了贫,如今俺也要带着村里奔小康!”在王立安的感染下,贫困户周敬敏建起了鞋帮加工车间,杨立山办起了木材加工作坊,王国齐干起了农资化肥销售,王志温经营起了卤肉加工,王国庆开始做箱包加工……
眼瞅着越来越多的乡亲鼓起了腰包,可仍有人靠着墙根晒太阳,坐在街上打扑克,等着别人送小康,杨延军十分着急:“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如何才能让这些没有脱贫信心的村民心生脱贫动力,进而致富奔小康呢?”
杨延军着手开展“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培育文明村风,鼓励脱贫致富。他根据贫困户的家庭卫生、就业创业、公益劳动等情况,赋予其相应的分值,用积分考量大家的日常表现。同时,杨延军把村民聚堆打麻将的地方改造成爱心驿站公益超市,村民们在这里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积分虽小,但大家比、超、追、赶的热情高涨,精气神一下子提起来了。”王立安说。
如今,中辛村的村民已经全部脱贫,曾经生活艰辛的“辛村”彻底变成了安居乐业的新村。(王璐)
上一篇:长图 | 写给铿锵玫瑰的散文诗